当“碳中和”从远大目标转变为企业经营的刚性约束,一个问题愈发紧迫:我们究竟该如何管理碳排放?对于许多企业而言,能碳管理曾是一笔“糊涂账”——能耗数据靠估算,碳排放靠推算,减排路径靠设想。其管理的核心和实践要点值得众多企业学习借鉴。
能碳管理核心
摸清家底(量化与核算):搞清楚碳排放从哪里来,有多少
1.碳盘查: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碳排放量,建立数据基线。
2.产品碳足迹:计算产品“从摇篮到坟墓”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。
3.数字化平台:利用能碳管理中心等信息系统,实现精准计量。
设定目标(规划与目标):确定要减多少碳,路径怎么走
1.目标设定:结合政策与行业标准,制定短期减排目标和长期碳中和规划。
2.路径推演:平台可进行区域达峰路径推演,明晰达峰路径。
精准减碳(执行与优化):在能源端和生产端落实减排
1.做加法:拓展光伏等绿色清洁能源供给。
2.做减法:通过节能技术改造、余热回收、优化用能结构等方式降低能耗。
3.智慧管理:利用AI、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智慧能源监管和能效对标。
管理资产(交易与增值):将碳配额、碳信用转化为资产。
1.碳交易:参与全国碳市场,完成配额履约清缴,并可出售富余碳配额。
2.碳资产管理:建立管理制度,跟踪碳市场,制定交易策略。
能碳管理的实践要点
数据是基石:碳管理的精准性依赖于数据的质量。务必规范开展碳排放关键数据的月度存证,不断提升数据质量。在计算产品碳足迹时,应优先收集企业自身的初级数据,这比使用数据库的通用值更能真实反映水平,帮助找到准确的减排点。
“能碳协同”是趋势:传统的能耗双控正在向碳排放双控转变。可以学习酒钢集团“管碳必须管能、管能必须管碳”的管理机制,将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管理深度融合。
善用专业工具:选择合适的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至关重要。一个好的平台应具备合规性(支持主流核算标准)、能与企业现有系统(如ERP、IoT设备)集成、覆盖碳盘查、减排模拟等全流程,并能提供行业适配的模板和服务支持。
九九云环境数智化能碳管理系统
关注产品碳足迹:这不仅是环境责任,更是市场竞争的需要。依据国家标准GB/T 24067—2024《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》,完成碳足迹核算后,可以申请碳标签,为产品增值。
能碳管理案例
区域层面:扬州经开区的“加减法”
扬州经开区在建设智慧零碳园区时,巧妙运用“加减法”:一方面做“加法”,大规模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,并建设实现了电动汽车充电、压缩空气、制冷、光伏、储能等“六站合一”的区域综合能源站。另一方面做“减法”,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,打造绿色工厂,并发展循环经济,让电厂废渣、废弃秸秆等“变废为宝”。
企业层面:酒钢集团的体系化建设
酒钢集团在行业内率先开展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,修订完善碳排放管理办法,明确各环节工作要求,并组织编制碳管理手册、设立碳绩效指标。同时,他们积极参加专业化培训,建立节能降碳专家库,为管理提供了人才保障。
公共机构:三台县的政企合作创新
面对公共机构能耗大的问题,四川三台县创新采用“社会资本投资+合同能源管理(EMC)”模式,引入专业企业投资运营屋顶光伏。公共机构享受优惠电价节省电费,投资企业通过余电上网获得收益,实现了政企双赢,成功探索出一条“财政不投入、企业风险低、机构见实效”的路径。